|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记者14日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历经三年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工作已基本完成。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了三农普主要数据第一号公报,并将陆续发布四个公报公开主要数据。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是继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我国又一次摸清全国“三农”家底的大普查。三农普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
第一号公报显示,此次三农普共调查了31925个乡镇,596450个村,317万个自然村,15万个2006年以后新建的农村居民定居点。2016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34921千公顷;全国共有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国务院农普办主任鲜祖德介绍,农业普查获得了海量反映我国“三农”最新家底的基础数据,查清了粮食、棉花、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业生产底数,系统反映了农民和农村新变化。同时,获取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等方面常规统计调查没有覆盖的信息,填补了“三农”统计上的空白。
普查结果显示,十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普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三农”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等。
农业植保无人机“先定一个小目标,做他一个亿。”
近十年来,似乎最聪明的人都去做科技投资了。神奇的资本做成了许多大生意,打车、外卖、电商、网络视频……
但也有许多“小生意”,万能的资本似乎突然失效了;也有一些看上去是大生意但实际做成小生意的,比如前不久美团收购摩拜,据报道称大部分投资人仅获得10%的回报,略高于余额宝。不知道这算是资本的胜利还是失败。
短短十年间,资本推力快速走上神坛又快速褪魅。做生意用资本加速原本几乎成为常识,但近些年许多产业的业者面对资本,或者资本面对新兴产业时,也进入了困惑和观望。
在过去几年的投资热点中,VR/AR领域的投资人几乎全军覆没,无人机也是一个资本失效的领域——除了大疆之外无一有明确回报前景。
当技术力量持续深入发展,与资本力量相爱相杀时,出现了这样的规律:所有技术成熟,只待市场拓展的行业,资本加速作用鲜明,甚至融资能力成为决胜关键点;但技术不成熟或技术壁垒高企的行业,资本加速作用完全消失,甚至于可能起负作用。
在无人机产业投资全面趋冷的当下,仍然有反周期投资者认为,无人机即将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快速爆发。那么农业植保无人机究竟是不是适合资本的“大生意”呢?
如果不理清植保无人机的技术逻辑与商业逻辑,这个问题就是个口水仗。
无人机目前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植保施药,国家研究了很多年的精准农业,目前能实践的也只是用科技设备——比如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药而已。在农业数据采集分析并指导作业的方面,国家农业领域最精英的科学家可以说搞了整整一代人,也只摸索出了大概的框架,还没有走出实验田。
从现在往后看,在一般的私募基金五到八年的投资期里,还看不到农业数据采集能形成革命性的增产增效,国家补贴和扶贫支持仍然是这一领域主要的经济驱动力。
所以在五到八年的周期里,谈农业无人机的资本价值,只能回到植保领域。
有数据认为目前适合无人机植保的耕地大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大约六亿亩,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但即便按此估算,真正在使用无人机植保的土地面积也不到10%——农业部机械化管理司非正式的公布过一个非常粗略的数字认为2017年植保无人机作业总规模大约是8000万亩次。按照通常一年三次植保作业计算,无人机覆盖的农田应该在2000万亩到3000万亩之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蓝海市场”的信号。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逻辑,这一市场开拓缓慢,究竟是技术成熟了欠资本助力商业推广,还是技术本身还不足以全面普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