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355|回复: 6

峨眉传奇

[复制链接]

42

主题

194

回帖

54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4
发表于 2023-12-14 09: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峨眉传奇


  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源地,自战国司徒玄空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峨眉武术的创始人及精通武术的高人。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构成当今庞大的峨眉系列武术。峨眉系列武术泛指云贵川渝藏等西南地区民间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项目,通称峨眉武术。

  《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时期有三大剑法,为剑法始祖,乃“越女剑法”、“玄女剑法”和“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便是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背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乐山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背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到了明代和清代,峨眉武术开始进人鼎盛时期。明史有记载的兵部主事唐顺之论著《峨眉道人拳歌》是早期描述通背拳的珍贵资料,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通背拳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也是记录内家武学十分重要的文献,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出自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臂拳。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峨眉武技中因受龙门派内丹学说的影响而从通臂拳中分流出来的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内家源流通背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


  峨眉通背缠拳,民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及观殿宫阁道人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背拳,在民间长期辗转流传中不断发展。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各大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背掌、无极掌、通背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一指箭、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二指剑、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道长拂尘、天罡太极等功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71

回帖

46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68
发表于 2023-12-14 09: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系列武术基本内容


  由于峨眉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仙道、佛道文化氛围,引来各种追仙访道和隐世的武林人士,这对峨眉武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加之峨眉武术由于受到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峨眉武术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峨眉拳”、“峨眉器械”、“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练功法”等等具有独特峨眉系列拳味的各种技艺。峨眉系列武术泛指云贵川渝藏等西南地区民间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项目,通称峨眉武术。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根据峨眉武术各门派技术的技法内容、运动形式、技击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峨眉武术大致可划分为峨眉通背拳、峨眉派兵杖(器械)、峨眉扣手法、峨眉散手法和峨眉练功法,其中峨眉通背拳因外来交融、自身发展和传承失真等原由又衍生出四大类(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八大门(即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和会门等)、十八家拳(火龙拳、余家拳、峨眉剑拳、钱家弦虎拳、峨眉罗汉拳、峨眉六合拳、峨眉八卦连花拳、峨眉猴拳、盘跛拳、缠丝拳、峨眉派蛇拳、虎爪拳、绿林短打、青城洪拳、满手拳、梅丝拳、鹞子拳、峨眉地功拳等):
  峨眉通背拳综述,峨眉通背拳是由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有言:“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乐山志》记要:“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主张“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曾来峨眉,与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主要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各家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臂掌、无极掌、通臂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一指箭、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二指剑、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拂尘、天罡太极等功法。
  峨眉高桩拳:势高步活,手法严紧,拳脚敏捷、盘、破、标、铲、腾、挪、闪、展、吞、吐、浮、沉等技法交替使用,讲究“功法一体,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亦刚亦柔,动静结合”。具有“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特点。故峨眉高桩拳具有快打、远打,在运动中击打的特点,被称为“高桩长手”。据初步统计,属于峨眉高桩拳的拳路如化门通背缠拳、火龙拳、三十六闭手、蹲桩、无极掌、云脚、天罡太极、绿林短打等近五十种。
  峨眉矮桩拳:拳架低矮,拳势小巧,步势沉稳,拳平短快,掌指变用,肘膝交加,腿法低猛,攻防结合,单侧防护与进击,是一种“拳不及身指及穴”的特别拳术。峨眉矮桩拳由于拳架很低,一般可在方桌下练习,因此,很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交手时,常以云手开式,手须翻旋,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主要击法有缠、提、搂、抱、抽、撞、扣、戳、云、拦、挂、砸。身法运用缩、团、裹、抱、吞、吐、浮、沉、软、绵、大、小的交替变化,专攻对方下三路。因此,峨眉矮桩拳具有闪、展、伏、缩、圆滑、奇巧等技击特点,其风格别树一帜,属于这类拳的拳路有峨眉剑手、飞手等近六十种。
  峨眉客架拳是各客家拳长期流传在四川,被民间改造后而形成的新拳系。这类拳,既保留原来拳路的主要特点,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风格,且有一定的革新技术,因而成为峨眉武术中的客架拳术。这类拳,动作明快,刚中寓柔,动中有静,快慢相兼,拳架清晰,姿态舒展、优美。经过近百年来的变革和提高,已形成共同的技击特点:手法细密,架势开展,腿柔而刚,劲发快猛,讲究盘、拨、砍、宰、穿、绕、撩、挂的纵横变化以及一法多变、一掌多用。步法灵活,在窜蹦跳跃,腾挪闪展,起伏转折中体现出轻、快、稳、准、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腿、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修炼,强调身体的俯仰屈伸,拧旋折叠,柔中寓刚,自然和顺。因此,峨眉客架拳以猛打直进为其主要技击特征。属于此类拳的拳路有一百多种,如洪门手、南山撤拗等等。
  峨眉法象拳(又名象形拳)是技击法中寓象形、形态中藏击法、法形相兼、风趣别致的拳种。主要技击特点是:取形练击、法寓形中,神形兼备、法象统一、动作生动奇巧,形态维肖,拳艺妙趣横生,颈发柔快,风格殊异。在散手竞技时,常以独特的招法偷袭对方,以巧法的动作防卫本体,攻击时突然发招,防守时骤然收招、变化于瞬间,准备进攻阶段则常以多变的形态(模仿性动作)扰乱对方视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从中以绝技制胜。属于峨眉法象拳的拳路有猴拳、蛇拳、鸭形拳、牛角拳、跛脚拳等二十余种。
  峨眉派兵杖(运用器械)除著名的峨眉枪法、峨眉剑、峨眉刀、白猿剑、巴子拳棍外,还有金刚降龙禅杖、无极刀、金刚伏虎方便铲、缠闭枪、峨眉十三鞭、五行子午棍、峨眉刺等等大小十八般兵器和杂器、暗器。
  峨眉扣手法(即对练)是峨眉拳、械的拆练,其击法多一招一势、一势多法,单边攻防、直攻硬取,迎刚化柔、动作朴实、结构严谨、步势低沉、攻守兼顾,风格颇为别致。
  峨眉散手法(即闪打、抢手打法),自明、清以来,四川经常举行打擂比赛,因此,民间积累了丰富的散打实践经验。峨眉散手法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峨眉拳击法的使用。但在战术上都讲究:“一快二狠三准四稳”,力求以柔迎刚,以快打慢、以小打大、以矮攻高、以短击长,攻下盘、防拳脚,常采用“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脚踩,不高不矮抓拿摔”以及“高来用提手、逢中用跛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等等打法,所以,峨眉散手法变化多端,拳掌并用,肘膝参并,五峰六肘交替使用,打法可谓奇特、古朴。
  峨眉练功法是四川民间古老的传统练功方法,内容颇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为著名的是峨眉临济派气功,此外还有峨眉十二庄、缠闭门内功、铁汉碑、无形子乌棍、童子功、排打功等五百余种。这些功法包括了气功、硬功、柔功等,大都在防身、健身、养身等实用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74

回帖

49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6
发表于 2023-12-14 1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通背缠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167

回帖

48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4
发表于 2023-12-14 1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系列武术的历史渊源

  峨眉系列武术泛指云贵川渝藏等西南地区民间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项目,通称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据《华阳国志校注》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相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据《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眉通臂拳”由战国时期的“白猿公”(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洞灵子)司徒玄空仿山猿创编的武术套路,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司徒玄空还创编了“猿公剑法”。
  汉魏时期道教已传入峨眉山,道士们居洞穴炼道术,主张在清静无为中进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强调体内精气神的修炼;其修炼方法是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的境界,使自己的心灵与气息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以“天、地、人合一”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称之为“行气派”和“双修派”,并不含技击的目的。但是这种“气功”后来却融合在武术之中,成为武术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四川彭祖导引术的发展。到了隋末唐初,峨眉山吸纳了少林高僧云昙,并在峨眉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外家拳法与功法。后来峨眉山僧人以此拳法为基础,结合佛教修习禅观之法,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狩猎功防技艺,融合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才开创了峨眉“僧门”派。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运用道家、医学家之阴阳虚实,人体盛衰的机理,结合僧门武术中的动静功法,融合一气,经过多年琢磨,创编成《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此时,峨眉武术已有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到了明代,峨眉武术更强调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所谓“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曾来峨眉,与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明吴殳著《手臂录》云:“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枪法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等篇,至此,“峨眉武术”方成为我国武林中一大流派。它是集道教、佛教的养生练功方法和医学治病强身原理,以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创编成各种徒手的或器械的攻防格斗功夫、套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峨眉武术。据《峨眉山志》记载,明代山中武僧甚多,个个技艺惊人,如崇祯年间,永庆寺僧月朗,以其头坚实如铁,人呼铁头。
  明末清初,峨眉武术的拳种流派已大有发展,峨眉山白龙洞湛然法师著《峨眉拳谱》一书,把峨眉派武术概括为“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指拳派流传的地域;“八叶”指“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派。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及其传人,遍及国内外。如“八卦门”最有影响的传人董海川(约公元1813—1883年),在江南游历时,初学少林罗汉拳,后来峨眉山,得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动作,不断丰富、整理、完善了八卦门拳套。此拳现流传于成都、重庆、宜宾、自贡、雅安、万县等地区。又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相斗和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蛇的柔猛融入拳中,创编出“火龙滚”为主的拳术,因万年寺楹联中有“黄林”二字,遂取名“黄林派”。
  清嘉庆年间,峨眉山龙神堂极善大师又结合自身经验,创出新路,苦心琢磨,练成“乌龙拳”。清末峨眉山仙峰寺太空法师及徒神灯长老和九老洞清虚道人合作创编了一种有别于各派的拳术,因太空法师禅师修在子午二时,故称“子午门”。此外“侠家拳”是侠客李胡子从峨眉山学去的;“白眉拳”是峨眉山白眉道人所创,此二拳现流传四川、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法门气功十八段”、“虎爪拳”、“蛇拳”、“鸭拳”、“浪子燕青拳”、“跛子拳”……等均为峨眉僧、道创编,目前四川境内都有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200

回帖

55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50
发表于 2023-12-14 1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臂拳的历史演变


  《中国武术史》记载:通臂拳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司徒玄空创编的。动乱和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批精通搏击武术和健身功夫的高人。有些诸侯国家或部族战败后,一些逃脱追杀的战神因而隐居避远的峨眉山,司徒玄空便是其中佼佼者。司徒玄空潜修期间观研猿猴等动物搏杀技法并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创编了古老的通臂拳并传播于众,因其常着白衣,徒众多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道号动灵子。


  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和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兼并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中青羊宫、青城山等道统都是全真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充实或衍生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其千古绝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其技法大要,川中民间及河南焦作一带明末时期也叫通背缠拳;川东巴渝地区称为缠丝拳,数百年间逐渐形成峨眉系列武术之缠闭门功夫。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其实张三丰所学已经不是最初的通臂拳,而是融汇过的通背拳,否则他后来创编的就不一定是内家拳了。峨眉通背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道门内部传袭。《峨眉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广泛宣传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迅速扩散。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点。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中原及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


  川渝本土峨眉道门武技在明清战乱更替中毁损严重,兼之满清王朝偏向于信奉佛教,所以近代官面上佛门武技渐居峨眉武术主导地位。川中道门迫于形势逐渐分流为临近官府而居的亲皇派和不涉官场政治清修于山林观阁的自然派,另有执着于反清复明的志士武道亡命于江湖间。随缠门祖师隐逸于巴渝民间的通背缠拳是峨眉道门功夫中相对较为系统完善的一支,并在与古老巴人武技的交融中得到升华。峨眉缠闭门亦称蚕闭门或化门,缠即行拳时螺旋缠绕,连绵不断,如蚕之吐丝。闭为应敌时避实就虚,紧封敌手,束缚困敌之道。化有空化敌劲,和暴制刚,履虎尾而不见伤之意,诀曰:“旋腕避锋,接手半空。扣步拧腰,顺势顺风”。也有人认为化门名称之源,在于手法多变,颇有花梢之意,但又不同于花拳,故亦名化门。


  缠门拳师黄益川,江西残字门拳师,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因介入“反清复明”活动被官府追杀避难入川,隐蔽期间跟从峨眉道人潜修研习道门通背缠拳。后浪迹江湖,先后在泸州纳溪、大足龙水、合川云门等地隐居,暗中授徒传拳。因其“政治背景”而讳言师门来历,两百年间逐渐以缠拳、蚕丝拳、残拳、缠丝拳、化拳、峨眉拳等名目在江湖上形成缠闭门(蚕闭门)流派。缠闭门的演练风格和洪门拳法不同,要求内功修炼、整劲发放,主张“百折连腰尽无骨, 一撒通身皆是手”,一般以近身贴靠、横劲沾粘、惊炸弹抖、打穴击要为主,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有些地方的练法却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牵缘手(亦称攀猿手等)法有通过螺旋劲化开对方进攻,顺势牵引对方摔出之意,俗称“顺手牵羊”。此拳种重视单手练习,主要手法是:巴、探、挂、拿等,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隐隐有猿猴稚趣存乎其间。多年走访调研显示,黄益川初得缠拳行走川南时,一度大力倡行教徒以扩充反清势力,以致很快受到追捕,徒众损伤严重;后转移至大足龙水,才半隐半露谨慎从事,因而传播甚广,久后依然被官方警觉追查;再遁回合川隐居云门时,渐知大势已去,兼之年事老迈,传拳加倍隐秘,几乎不授身边人,邻里多不知其神异。《四川武术大全》记载:“黄益川死于合川,葬云门镇天星桥鸳鸯坟处。”


  缠丝拳在荣昌、大足、合川一带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和完善的拳法套路、长短器械、内功功法、拆手技术和医药保健功夫,俗称“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首个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缠门典型套路是三十六闭手。三十六闭手也叫“天罡太极拳”(其刚猛迅捷的纯阳练法亦称四川南拳),内容丰富,方法多变,攻防严密,刚柔并济,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此外尚有练步、连掺、十八拦、十二时辰、肘桩、平桩、小连桩、大练步、搅丝捶、无极掌、二指剑、三拦棍、无极单刀、缠闭枪、五行子午棍、白猿剑、道长拂尘、双头枪等几十种拳械功法。主要分布流传于重庆、成都、合川、南充、大足、内江、万县、泸州、荣昌、宜宾、涪陵、潼南、乐山、江津以及云贵湘鄂甘陕豫等地。(转自百度“峨眉缠闭门”吧,咨询点化:要吧爸起武而要尔要久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86

回帖

49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4
发表于 2023-12-14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203

回帖

47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75
发表于 2023-12-14 11: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峨眉通背缠拳首层功夫——练步

  功家常说:“短打无路被人欺,缠丝无步被人跌”,足见练步功夫在峨眉缠闭门之重要。缠门练步功夫有內练和外练之分。
  峨眉通背缠闭门外练步下功夫有练步拳技法,招式朴实,身灵步活,形态优美,风格新颖。缠丝拳艺练步法分:定身定步、随身随步、轻身轻步、舍身舍步四个层次。定身定步 :练步初级阶段练定式,步法招法严格按规定练习;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随身随步 :熟练后渐入佳境,熟能生巧,能随身随势灵活变化;进先动前脚,退先动后脚。轻身轻步 :沉劲入地意劲应潮为练法;至沉至重之法终将化为至轻至巧之道以期灵动致用。舍身舍步 :内家拳为道家“无中生有”法门,功臻化境,乃还于虚以生万法,方为大家。
  峨眉通背缠拳既为内家功夫,自然更加注重步法的内功修炼。要求弟子通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的内功行步诀时时勤修,养成平时行走时自觉练步的一种修炼方法,要求丹田抱满、劲势整齐、虎背熊腰、沉劲应潮,缓步凝劲趟泥而行。即保持长臂猿、大猩猩或直立狗熊走路含胸、拔背、肩撑、肘横、虚腋、圆裆、收臀的模样,即背后以命门为中心领起督脉约向后顶起撑圆,并如“米”字形向四正四奇八个方向分张开(上方从命门起沿督脉向上经大椎、玉枕、百汇向天上领起冲出与星星彩云相连,是为“天应星”;下方从命门起沿督脉下段经尾闾向前勾起至会阴,分开汇合两腿诸经络下沉涌泉直至与地下深处相连,是为“地应潮”;从命门上下延伸通联整个背部督脉并向两侧带脉方向横劲撑开前裹蓄积整体劲力不懈,是为左右向;“米”字的斜向四点即指以整个背部力为大本营,劲力沿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斜向经四肢伸展撑开混元一体)。
  在保持上述混元整劲的情况下缓步向前行走,步履似轻柔亦似凝重。唯两手手指张开如各扣抓摁住一氢气球状,即诗中言空手却各抓拿了一把锄头之意;行走时开胯圆裆如骑在牛背上一般;双脚开立势如一座桥,领着整个人向前行走于齐胫(泥浆)、齐膝、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泥水池中,要有水不流动而整个人体桩架荡着泥水的阻力前行之效。内家拳明家曰:“行拳当如空气中游泳”,即此之意,会心人细细品玩之。 诀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练步有成,脚下灵活而有根劲,始可以练单操、组合招式以及套路。
  (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