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888|回复: 0

乡村记忆——张飞后人聚居枣强西关

[复制链接]

41

主题

172

回帖

50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03
发表于 2024-1-29 18: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飞后人聚居枣强西关!( 衡水晚报2006年12月11日 )特约记者王文冉
  
这些天,枣强县西关村的张占生老人心里一直美滋滋的,由他个人出资抢修编撰的《张氏族谱》历时半年,终于付梓完成。通过修谱,他终于印证并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在枣强县西关村南街,聚族而居的52户、318名张姓,皆为“三国名将”张飞家族之后裔,徙居至此已600余载。
1.:西关村“张飞后人”聚族而居
作为目前西村族里辈分最长的20世孙,年近七旬的枣中退休教师张占生从小就受到了家规族训的熏陶,并常听祖辈提起先祖张飞、祖籍地涿州张飞店等史闻,那时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年事稍长即热心参与族内邻里婚丧事宜,却常为拟柬贴时以卑犯尊问题而犯愁;退休后,面对后世子孙对自己先祖的询问和质疑,他深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为正本溯源,受族人重托,在县志办编辑们的热心鼓励和指导下,他空暇借来有关方面的资料,走上了续修族谱的道路。
张家曾有4挂谱布相传。可不幸的是,谱布历经“十年浩劫”全部遭焚毁,虽祭祖习俗被沿袭至今,但祖考妣名讳无稽查,断层已达百年之久,特别是关于“张飞后人”的记载自清末以来便梗断残缺,只存口传和手抄之轶闻。而据《枣强县志》“明”记载:"建文年间,燕王朱棣率兵征南夺天下,本县属其西路战地,生民惨遭洗劫,几绝炊烟。永乐年间(1403—1424年),山西、山东等地一批移民到本县定居"。相传,唯西关一张姓于1403—1406年间由涿州张飞店(今涿州市忠义店)迁徙而来。
为了弄清楚本族的繁衍迁徙及发展历程,张占生一方面不辞辛劳,反复深入家族各户访问考查;一方面多次往涿州忠义店及中国·清河张氏研究会发函取证,并几经周折从省志办找来《涿州志》相关资料仔细研读。经过多年的调查考证,他终于印证出,在枣强县西关村南街,聚族而居着52户、318名“三国名将”张飞家族之后裔(其一世祖于明代永乐年间由今涿州市忠义店村迁居于此),下续26世,现已繁衍播迁于国内12个省、市、区及国外。自从他们的始迁祖徙居到这里,至今已600余载。
西关张姓现依然按老谱传承聚族而居,人员多集中在村南街中部,如今居住门户已是成方连片,又因张姓为全村迄今最大的一个姓氏(目前全村张姓共有70余户,其中20余户与他们同姓不同宗),村里人俗称南街中部为“张家胡同”。自19世纪中叶,张姓依支派分为南、北两院。在族谱编撰中,张老先生通过忆祖坟、查忌日、核属性、集史料,内查外寻遍访老者,精心研究,反复推敲,在尚存资料中钩沉辑佚,对照引证,洁源清流,核清谱系,将记录追溯至一世祖,并从16世祖列起,厘为四大支系,分别在其分支下,注其名讳,详其配氏,别之长幼,分之亲疏,使尊卑老幼秩序不紊,井然有条,也终于使“张飞后人”声名俱符,从此有据可查有史可鉴。
2:思祖德定新风,忠厚传家久
而今中国人说起“忠义千秋”的佳话,总会想起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对天盟誓,终生不悔的故事,特别是张飞对刘备、关羽的忠义,虽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其中体现出的爱国、诚信、自强、勇毅等精神,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并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
张占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族谱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特别对老祖宗流传下来“忠义文化”有独特的感悟。他认为,族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其作用就在于敦亲睦族,启迪后人继承前人的光荣传统,争取创造更辉煌的业绩。“忠义文化”是他们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修谱中不但要做一个继承者,更要做传播者、开拓者。
在编撰原则上,张占生严格遵循尊重历史、严谨细致、正本清源、秉笔直书、只叙不议诸原则,以“存史、借鉴、教育”为目标,以“团结、兴旺、发达”为目的,力求传达科学理论和正确的谱牒导向,赋予了族谱以新的生命力。
思祖德而定新风,溯渊源而向未来。为使族谱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张老先生在征得族人同意下,将《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纲要》收录其中,作为本家族新族训,并着重记述了睦邻和亲、忠厚持家的几个典型,从而一改旧族谱的潜规则,使之成为了《张氏族谱》的一大时代特色。他说,“忠义”与“和谐”是相辅相成的,修族谱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张氏族谱》整理汇集了有关氏族“族谱溯源”、“张姓溯源”以及历代“张氏名人与张氏家族对民族文化的贡献”等资料,录入了国内各省历史博物馆现存《张氏族谱》目录以及系列史料,以启迪后人,供溯识和追溯之用。为使后人奉先思孝,发奋图强,张老先生还特意将有关祖地忠义店(张飞店)和先祖张飞的史料收录其中,使《张氏族谱》更具历史厚重感和家族荣誉感。
“600年前是一家”的融融亲情昭然天下,令每一位西关同宗张姓走起路来都那么欢畅。年届八旬的《河北日报》退休编辑、21世张俏仙女士闻讯后从石家庄打回电话提供资料,据她介绍,祖父张恩博在世时,家里还悬挂有清代某知县赐予的“急公好义”牌匾,先祖遗风长存,她甚感欣慰,她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忠义之风是我们的传家之宝,不论做什么,都应该将忠义和诚信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在县城开新世纪家具商场的23世张玉站经理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幽默地说:“早就感觉我们张姓人都很忠厚义气,原来我们的根这么正啊!咱以前做买卖凭得是诚信,以后更不能给祖宗丢人”!
3 “平民史册”彰显小康盛世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600年来,西关村聚族而居的张姓后人秉承祖训忠厚传家,虽少有巨贾鸿儒,却不乏各界名流与精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关张氏族人艰苦创业、发家致富,在铸造、运输、餐饮、屠宰、玻璃钢以及果蔬、医药、农业开发等行业颇有建树,其中,以“祖业”(相传张飞年轻时曾以屠宰为业,并由此与刘备、关羽结义)兴家的屠宰业户与日俱增,而今已占到县城整个屠宰业“半壁江山”。这些“忠义之后”以诚信、自强为根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这个壮美的时代谱写着华彩乐章。
在《张氏族谱》中,张老先生略古详今记述了从16世祖先至今的家族人员兴衰及发展史。他以写家庭小志、人物小传等“事略”的方式讴歌时代骄子,由此也打破了几千来“生不立传”的传统,配以搜集或亲自筹拍的几十幅历史或纪实照片,开创了家谱编撰之新风,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高举“忠义”大旗,明礼诚信继往开来、为村争光为国效力的劲头,使之成为了《张氏族谱》的又一大鲜明特色。
通阅图文并茂的《张氏族谱》,不仅内容翔实丰富,而且涉笔广泛、独具特色,全书3万余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关村张氏家族的古今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可谓集史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及时代性于一体,是名副其实的“平民史册”,更是国富民强、农村奔小康的缩影。据悉,张占生编撰的《张氏族谱》已被清河张氏研究会及涿州桃园区忠义店村委会等处收藏,忠义店村委会还多次发来邀请函。
“时至当代,改革劲风,举国上下,和谐乐声,桓侯有知,正在笑咏……”,目前,张老先生已撰写好祭文,计划明年择日与枣强同族组团共赴桓侯故里,开展敬祖联谊活动,同沐祖训,共谋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