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342|回复: 4

春秋古城燕留城遗址竟在沧县杨官屯?

[复制链接]

38

主题

204

回帖

51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2
发表于 2024-7-27 18: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是2686年前的事情了。齐桓公救燕而还,燕君送桓公出境,桓公将所至地割让给燕,留下了分沟礼燕、名达天下的燕留城,以及君子之美的千古佳话。民国22年的《沧县志》记载了燕留城的信息:“《括地志》燕留城在长芦县东北十七里。”《括地志》是唐代的地理学专著。春秋古城燕留城遗址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定论。日前,沧县一些乡土文史爱好者经过查找历史资料、现场考察等,提出了大胆设想——故纸堆里寻觅燕留城刘之龙是沧县兴济镇南堤村人,从小爱读文史方面的书籍,对家乡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责任感。与南堤村相邻的渤海新区黄骅市官庄乡大闫台村,原名“燕齐台”,古代曾是燕、齐的界关。“小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玩儿,洼里有好多乱砖碎片和星星瓦。这一带原是春秋时代燕国与齐国的交界处,我们南堤村是燕国的南部边陲。”刘之龙说。2001年,他在民国22年的《沧县志》中,发现了关于燕留城的记载,心头掠过一阵惊喜:按照书上的说法,当年燕君送齐桓公出境的燕留城应该就在这一带!从此他开始对燕留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沧县志》上记载的燕留城文字,源于《括地志》。此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记述的是唐贞观年间的疆域政区情况,贞观16年(公元642年)完成。书中记载“燕留城在长芦县东北十七里”,短短12个字,却充满了强大的信息量:燕留城从春秋时创立,至少到唐代初期仍有。它的位置是以长芦县为坐标来确定的,不仅指出了方位,还确定了距离。刘之龙又查阅了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高士奇的《春秋地名考略》、唐执玉的《辅道志》等书籍。这些书中关于燕留城的记载,都引自《括地志》。可见,要想知道燕留城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唐代初期长芦县在哪里。刘之龙调转方向,开始查阅长芦县的位置。“综合各种志书来看,古代的长芦县就是今天的沧县姚官屯镇后程子村。”刘之龙说,通过查阅《寰宇记》《沧县志》《沧县村落史略》等书籍,确定了北周时期长芦县城的位置,在蔡家城、姜家城二村。经历千年风云沧桑,这两个村如今已改名为前程子(属运河区小王庄镇)、后程子。北周时期的长芦县,就是《括地志》中记载的长芦县。杨坚取代了北周皇帝,之后一统天下,历史的车轮来到了隋唐时期。这段时期虽然朝代多有更迭,但到唐代魏王李泰主编完成《括地志》时,时间不过六七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171

回帖

42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25
发表于 2024-7-27 18: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台遗址方圆辽阔,遍地都是瓦块陶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5

回帖

52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27
发表于 2024-7-27 19: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官屯村探访遗迹从前程子、后程子“向东北十七里”的范围内,什么地方有可能是燕留城?刘之龙沿着这个线索,开始了寻找燕留城的行动。他探访了沧县姚官屯镇张辛庄、王福庄等一些村庄,有的本以为很有可能的,却找不到进一步的佐证,只能无功而返。今年12月,听说在沧县薛官屯乡杨官屯村与后李寨村之间一大片荒地上,有不少断瓦残垣,看起来颇像古城遗址。刘之龙激动万分,当即驱车前往。如今,长芦县旧址上建起了园博园。刘之龙以园博园中河北园所在地为坐标,从这里前往杨官屯村,并用汽车计量行程,经过计算得出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是11公里。“这个数据并不精准,但很接近《括地志》中记载的燕留城位置。”刘之龙说。在杨官屯村,他先找到同样酷爱家乡历史文化的村民罗忠林。罗忠林与刘之龙同龄,59岁,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燕留城遗址。二人从杨官屯村向西南而行,走到与杨官屯接壤的后李寨村。一路走走停停,遍地都是断瓦残垣,还有不少未开荒的碱地。低头仔细看一些沟渠以及被人取走土的沟或坑的立面,都是砖头陶片的断面。这一带地势高低不平,有的地方两米多高。罗忠林说,他曾在这里捡拾过一把古战刀。那是一把锈迹斑斑的战刀,无法确定年代,如果不是熟悉冷兵器,普通人很难辨认。“这块荒地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2.5公里,呈长方形,分布于杨官屯村与后李寨村之间。因为坟墓较多,这里还保存着原来的地貌。我大胆推想,这里就是燕留城遗址。”罗忠林说,1978年,村上一户人家盖房时,在这一带取土,挖出了两罐铜钱。当时村民们都很好奇,跑来围观。村中老人冯式仲说:“不新鲜,这过去就是老城。”罗忠林很纳闷,问是什么城。冯式仲说:“这儿叫燕留城。”并说,放羊的都知道这一说法,是一辈辈传下来的。罗忠林说,老人的这番话,40多年来他一直记着,这也是他着迷于燕留城遗址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93

回帖

510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0
发表于 2024-7-27 19: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旦后又一次考察杨官屯村土台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187

回帖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0
发表于 2024-7-27 20: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探遗址发现更多线索回来后,刘之龙意犹未尽。很快,他又邀人再访杨官屯,罗忠林依旧同行。这次探访的重点是遗址上的张仙台子、修家坟两处地方。罗忠林说,上世纪70年代,张仙台子有外露的六七层砖墙。是否城墙?还不能确定。修家坟一带,是保存旧地貌最多的地方。通过壕沟断面,可以看到风化的砖头瓦块,层层迭迭,累积重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立刻扑面而来。他们在此寻找陶片、瓦片,期待由此可以寻觅到隐藏的历史密语。事后,文物专家郑志利给出了判断:其中的瓦片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夹砂红陶釜残片。刘之龙思考,当年在燕留城与长芦县之间应该有一条古道,不然何来“十七里”之说?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从南堤村到沧州市,经常走一条土路,路线是南堤—杨官屯—后李寨村—前李寨村北—窦店—沧州。那时他最怕走杨官屯的这片洼路,这里岔道多,经常迷路。罗忠林说,这条古道仍在呀!于是带着他们来到一条土路上。土路在旷野间蜿蜒通向西北。世事沧桑,古道尚存,顺此西望,远远就能看见河北园的高楼。他们沿古道而行,一直来到后李寨村。这里有一处地势较高的大土台子,随处可见陶片砖瓦的风化层。罗忠林说,当地人说这就是盟台。春秋时期,齐桓公“割地礼燕”后,燕君在此筑了燕留城,齐桓公在燕留城南修了盟亭。民国22年的《沧县志》也记载了此事。只是县志上说,盟亭在沧州南,但已说不清具体位置了。这里是否盟亭、盟台?还有待考证。漫步其中,一种历史的神秘感油然而生,身侧仿佛就站着2000多年前气势如虹的齐桓公。迷路的土台可是古老的城?沧县医院党委副书记康玉刚多年来也一直关注燕留城遗址,写过一些相关文章。康玉刚曾在沧县姚官屯镇工作多年,还曾负责组织各村编写村志,对后程子村历史颇多了解。他说:“村会计刘彦坤说过,现在清池大道和渤海路交叉的西侧,应该是当年长芦县老城旧址。前后程子两村分列南北,如今前程子成了园博园的一部分。”当年,康玉刚走过姚官屯镇13个村,并没听到过燕留城的传说,反而是在姥姥家,从姥爷口中听到了有关燕留城的只言片语。康玉刚的姥姥家在杨官屯村,他从小住姥姥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他的姥爷就是罗忠林提到的冯式仲,出生于1907年,如果健在,如今就116岁了。康玉刚对杨官屯村记忆最深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村小学,校舍用的是原来村里的庙,门口有石碑、石像,小时候他经常去那里玩儿。二是杨庙台子,这个地方就位于杨官屯和后李寨村之间,正好处在人们推想的燕留城遗址上。“那时我六七岁,姥爷在生产队六队当饲养员。我常和姥爷赶着驴车去后李寨村磨饲料。经过这一带时,有个大高台子,我坐在车上问姥爷,姥爷说,这叫杨庙台子。我问:为啥没有庙?姥爷说,别说你,我也没见过这里有庙。”康玉刚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姥爷在这附近分了地,他和姥爷来种地时,常常跑到高台上玩儿。在上面奔跑,或者捡拾各种破损的瓦片、砖头,有时也站在上面四处眺望,周边的庄稼、村庄一览无余。“现在想来,人们之所以叫它杨庙台子,说明这里的庙早就不存在了,台子却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初,康玉刚在姚官屯中学任教,途中有时赶上雾天,每次路过杨庙台子,总会迷路。后来他发现了端倪:这里通往四周的岔路多,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容易迷失方向。远离村庄,为什么有这么大规模的庙台?又为何岔路多?如果把这些疑问与燕留城联系在一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里曾是一座城池,四周通往城池的道路较多,从各地进来容易;从城中出去,如果不辨方向,就难了。几位文史爱好者说,经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基本可以认为,杨官屯村这片荒地是燕留城遗址的可能性很大。他们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进一步考察论证。元旦刚过,罗忠林与刘之龙又一次来这里探古寻幽。随处可见的瓦块陶片在夕阳的照射下,闪着幽远清冷的光。这里空旷寂寥,少有人来,只有偶尔飞过的越冬豆雁,扑棱棱发出一阵声响。“这里原来有好多高台子,如今都被推平了。这些故事如果流传不下去,这些土台子再消失不见,曾经的燕留城也就只是一个传说了。”两个人边走边感叹。阳光下,土台子尽头,蓝天与黄土相连的地方,仿佛看到燕留城,以及那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杨金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